【广州日报】“无敌中山医”,精锐尽出齐战“疫”

2020-02-15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从除夕至今,作为中国现代医学发源地的中山大学医科先后派出来自五家附属医院的八支医疗队,队员占据广东医疗队近半数。

在武汉,“中山医”军团尽遣精锐,承担的是“最难打的战斗”——重症治疗;而在广东,他们承担省级以及多个城市的定点收治工作,因而被网友冠以“无敌中山医”的称号。

支援武汉“中山医”军团统计(至2020年2月9日)

中山一院:151人(150名医疗队员 1名国家专家组成员)

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151人

中山三院:169人

中山六院:17人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16人

共计504人

中山一院:“豪华抢救”逆转重症患者命运

2月13日中午,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隔离病区,一位5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功能衰竭。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给氧治疗效果不佳,血氧饱和度指标还在继续往下掉,他随时会被活活憋死。

“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上有创呼吸机!”闻讯赶来的中山一院医疗队专家组当场拍板。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在平时很简单,但操作对象是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患者,就意味着参与抢救的医生将面临很高的感染风险。更何况,医生们要在普通病房改成的隔离病区开展重症抢救,条件较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这是一场堪称“豪华阵容”的抢救:两位“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一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朱庆棠教授和呼吸科罗益锋副主任医师,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委成守珍主任护师、广东“仁心妙手护士”独门绝活奖获得者卫政登护长等均身穿防护服,围在病床前。建立人工气道,从广州带来的密闭式吸痰管派上了用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动作干脆利落,有条不紊地进行。

最终,患者血氧饱和度提升到95%,命运得以逆转。

他们给武汉病人送去了“最强战队”

在武汉战场上,“中山医”军团毫不吝啬地派出了医学精锐。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委、中山一院ICU主任管向东教授,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主任护师等行业巨擘,以及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许可慰教授、中山六院副院长姚麟教授、中山三院院长助理杨扬教授等医院领导……来自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内科、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最强战队”,在重症新冠病毒肺炎的攻势下保卫生命。

从除夕之夜起至2月9日,中山一院、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三院、中山六院以及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共计派出504名医生护士,分别驻守武汉汉口医院两个病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两个病区、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两个病区以及武汉金银潭医院。

在广东大本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分别承担省级、广州、梅州、珠海的新冠肺炎病例定点收治任务,其他几家附属医院也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兼顾日常救治和急危重症抢救工作。

“我们能够承受‘两线同时作战’带来的救治压力,是因为‘中山医’沉淀百年的精神、高超的专业实力、厚实的人才储备以及规范的医院管理制度。”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表示,仅以该院为例,为了确保在特殊时期医院能够平稳运转,该院制定了13项管理制度,严抓落实。医院在武汉疫情暴发后即成立多学科组成的抗击疫情“特战队”,并成立了600人的“预备队”。2月13日,中山一院1700名医务人员再次报名参加第二支“预备队”。

在疫情面前,“中山医”老中青三代医务人员积极请战。骆腾说,连77岁的资深专家钟佛添教授也主动请缨加入战“疫”:“84岁的钟南山可以奋战在抗疫一线,我的身体状况也行!”

他们带走了自己医院的所有N95口罩

2月6日晚,奉国家卫健委紧急指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派出278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次日出发。2月8日,中山三院同样接到命令,要求24小时内抵达战场,48小时内接管病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医院后勤设备科、总务科等相关科室紧急调配人员,连夜采购相关物资。战“疫”前线,物资紧缺。抢救重症患者急需的ECMO(体外人工膜肺),中山三院仅有三台,这次送去武汉一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拍板把为新开院区储备的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调拨到武汉。

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第二批医疗队出征时,带走了医院所有的防护物资储备,特别是紧缺的N95口罩、防护服。“把武汉的病人治好,疫情就不会传播到全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掷地有声,这既是为了武汉的百姓,“也是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所有老百姓。”

他们支援友军展现无私情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场上,“中山医”军团与其他兄弟医院并肩战斗,无私支援。

2月11日,中山一院继支援武汉1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后,再次将校友捐赠和医院自有的1台ECMO、2台呼吸机以及防护服、手套等捐赠给前线。“中山医”军团的战场在武汉,这批价值300多万元的医疗装备,却将用于支援广东在荆州的兄弟医院医疗队。中大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动情地说:“这个时候不分你我,要把最好的物资给前线。我们筹措物资再难,也没有他们在前线难!”    

这些举动,充分体现了中山大学医科“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使命担当和几代“中山医”人的峭峻风骨。

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出征带上“奥特曼” 誓要打败病毒“怪兽”

在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第二批医疗队出征仪式上,“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内分泌内科医生王川掏出一张卡片说:“这是我儿子的奥特曼卡。奥特曼是打怪兽的,我拿这张卡就是要去武汉打病毒这个怪兽。奥特曼最后一次一定会赢的,我拿了这张卡一定会赢!”

王川的太太也是医院职工,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和丈夫的发言遥相呼应:“娃说,爸爸是百万吨级的奥特曼,一定会把冠状怪兽打败的。”

中山三院:向武汉派出最多队员 守好“三地”防线

作为此次疫情的广东省级定点治疗医院,中山三院在武汉、广州、梅州“三线”作战,现已累计向武汉派出三批共169名医生护士,并在广州天河院区、萝岗岭南院区、梅州粤东医院院区开设隔离病区,是向武汉派出医疗队员人数最多的广东医院。

2月10日,该院院长助理杨扬率第三批医疗队抵达武汉后,立即马不停蹄地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队员们平均只休息三个小时。2月11日晚,他们收治第一批重症病人。此时,距他们接到国家“召集令”还不到48小时,他们创造了新的“中山医”速度。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80岁名医请战 肿瘤医生加入战“疫”

著名结直肠癌专家、80岁的万德森教授报名,著名食管癌专家、74岁的戎铁华教授报名,著名腹部肿瘤专家、从医五十年的詹友庆教授报名……2月7日下午,在发出医疗队组建“召集令”短短半天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务人员的报名热度远超医院领导的意料。提交“请战书”的既有老当益壮的资深名医,也有年富力强的科室骨干。

肿瘤医院每天接诊的都是肿瘤患者,为何要去抗击传染病疫情?“肿瘤医生也是医生!国家有难,岂能袖手旁观?”请战医生表示。最终,结合前线的需求、报名人员的专业特长,医院“艰难”地选出16名医疗队成员,来自重症医学科、手术麻醉、护理等专业。

中山六院:非典功臣出马 ICU老兵出征

中山六院副院长姚麟挂帅,担任第二批广东赴武汉医疗队队长。安顿好家中卧病在床、需要长期照顾的老母亲,姚麟义无反顾地出发。

本次年龄最大的医疗队队员,是曾在广东抗击SARS之战中荣立二等功的呼吸内科韦民教授,今年59岁。从医37年的他,历经两次重大疫情,在职责和使命的召唤下,毅然入队驰援湖北。军医转业的中山六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春华主任医师自称“ICU老兵”,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具有援助昆山地震、西藏经历,身经百战,“这次我们去的队伍都是骨干的医护力量。”

中大校友全球捐款捐物支援战“疫”

中大的校友也在紧锣密鼓为前线筹措物资。

南京校友会、上海校友会、法国校友会、温哥华校友会、美东校友会、澳洲校友会……遍布全球的中大校友都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中山大学校友会官方微信公布,截至2020年2月9日中午统计,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筹得6820笔捐款,捐款总额人民币2111万余元,接受各校友会、校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物资总价值约人民币129万余元。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任珊珊 林霞虹 梁超仪 通讯员彭福祥、林伟吟、周晋安、余广彪、简文杨、刘佳燕 、陈诗诗、梁嘉韵、刘星亮、刘文琴、张阳、刘昕晨、甄晓洲、叶张翔、陈鋆、李饶尧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廖雪明 黎旭阳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赵小满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158333?site4

2020-02-14